大陸發展AI(人工智慧)進度飛速,當中人臉辨識技術又是最盛行的一環,但檯面下也遭遇不少道德隱私爭議,不但有相關問題在近期進入法院審理,私底下的數據黑市交易也如火如荼進行。
綜合陸媒報導,Gen Market Insights此前報告稱,大陸是當前全球人臉辨識設備市場最大的消費區域,2023年占比將高達44.59%。前瞻產業研究院預估,2021年大陸人臉辨識市場規模可達人民幣(下同)53.16億元,2024年將突破100億元,數據反映大陸人臉辨識的熱況。
但在6月15日,大陸人臉識別第一案在浙江杭州富陽區法院開庭審理,案件源於浙江某大學副教授郭兵持有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票,此前辦理時規定可憑年票跟指紋入園,但該園區近期更新設備用人臉辨識取代指紋,郭兵認為人臉資訊是個人隱私被阻止入園,故告上法院。該案引起外界關注,也讓普遍應用人臉辨識的大陸,重新反思自己面孔的個資隱私風險。
此外,人臉辨識不可或缺的數據也悄悄形成遊走灰色地帶的交易。大陸已有存在不少給付受試者小錢、採集人臉資訊的實驗,或悄悄架設監視器,採集到這些資訊後,它們再將數據轉賣給AI等公司。
業內人士指出,大陸公共場所無所不在的監視器,也是這些人臉資訊的一大來源。同時,許多機構也透過「爬蟲軟體」在網路上爬取人臉數據。報導稱,在某些科技論壇上,曾僅花人民幣3元就買到有8萬張高清人臉照片的數據包,這些是爬蟲工具濫用的明顯案例,許多在網路上的個人隱私數據都難以自保。
另外,當前大陸法律規範也不夠完善,在當前大陸法律規定裡,社群網站上公開人臉照片、只標註性別與五官,只要不放上個人身份資訊的話,目前並不算違法。
大陸發展AI最大的優勢就是數據量遠勝於其他國家,而人臉辨識更是當地AI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公安透過人臉辨識系統定位嫌疑人、各大樓利用人臉辨識取代刷卡、商場透過人臉辨識結帳行銷等,但在這之前,民眾是否知道其被採集了人臉數據?數據被用來做什麼?數據外流至其他地方運用的風險?這些問題都可能使大陸步上美國後塵,科技公司恐因民眾道德等隱私問題陷入漩渦。
6月中上旬,美國三大科技巨頭IBM、亞馬遜、微軟就陸續喊停人臉辨識相關業務或限縮數據提供公部門的資格,反映科技進步在應用的道路上,還有道德與法律問題尚待解決。
延伸閱讀
"技術" - Google 新聞
July 11, 2020 at 11:00AM
https://ift.tt/2BQcSWD
人臉辨識數據黑市盛行AI技術遇隱私爭議 - 工商時報
"技術"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vdsyzX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人臉辨識數據黑市盛行AI技術遇隱私爭議 - 工商時報"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