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君立
關於現代
布勞岱爾有一個論斷說,歷史始終是一門正在形成、正在被超越和需要從頭開始的科學。在傳統時代,歷史就是搜尋各種史料和考證;現代以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逐漸偏重於「現在的世界為何是這樣的」。紀錄片《大國崛起》的總策劃麥天樞先生承認,他們的創作意圖就是希望建立歷史理性,讓中國人懂得「現代社會從哪裡來,現代社會的起源和走向是什麼」。如果說歷史常常指的是古代,那麼現代則介於古代與當代之間,或者說歷史與現實之間。對於近現代史而言,可以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借用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的這句話,也可以說「一切歷史都是個人史」。
人生活於社會中,而社會在本質上都是歷史的,或者說處於歷史的某一時刻,任何人與社會都不可能獨立於過去和未來而獨立存在。美國歷史學家貝克(Carl L. Becker)說:每個人都生活在歷史中,並從歷史中獲得生活的意義和時間的確定性;或者說,歷史是集體記憶的經驗的一種言說,「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對我而言,所謂歷史只是一種記憶,而寫作是為了抗拒遺忘,為了給自己一個解釋。如果回到「歷史的細節」的起點,或許「現代」才是我寫作的最初動機。
孔子說「四十不惑」,其實「懷舊」才是四十歲最大的特點。進入四十歲之後,我莫名地打量起自己身處的這個世界來。曾經的往事常常闖入我的腦海,甚至出現在我的夢中,而且都是如此歷歷在目,一切宛如剛剛逝去的昨天——
直到童年結束,饑餓一直是對我最大的折磨,相比之下,因為沒有衣服換洗而滿身蝨子跳蚤倒算不得什麼;家裡的土屋搖搖欲墜,雨季時漏得如同篩子;別說襪子,很多人連鞋子都沒有。在我幼年記憶裡,柏油路是可怕的,因為它會燙傷腳。當然,那時候到處有小河溪流,用手捧著喝水,不需要擰開蓋子。那也是一個分享的「世外桃源」:大家共用一口水井,彼此借鹽還醋;人們的活動範圍很少超出步行距離;每個人都瞭解自己的鄰居,卻「不知有漢」。這是一個傳統的口語化方言世界,任何東西都那麼古老,都有它的來歷和故事。
現代人是人類出現以來為數最多的群體,但與曾經來到過這個世界的人相比,仍只是前者的7%,占93%的前人留給我們的就是「歷史」。對現代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鄉土的,正如一切「現代」都出於城市。對我來說,上學不僅意味著童年結束,也意味著「現代」的開始,因為從此一切都被時間控制了。為了知道時間,我用了各種辦法,小學時基本全靠家裡的公雞;直到中學時掌握了村口火車經過的規律,我才多少緩解了時間的焦慮。也就是說,我認識時間的時間要比認識鐘錶早得多。
「許多年後,奧雷里亞諾・ 波恩地亞上校在面對執行槍決的部隊那一刻,憶起了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午後。」這是《百年孤獨》的第一句話。我永遠忘不了那麼多第一次:第一次戴手錶; 第一次騎自行車;第一次看電視;第一次坐汽車;第一次坐火車; 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打電話;第一次上網;甚至第一次刷牙;第一次洗澡;第一次吃香蕉……去鄰居家第一次聽收音機,因為我用手摸了一下,「話匣子」突然不說話了。我以為匣子裡面的人怪罪我了,好久都不敢去鄰居家。
百年前,李鴻章等人紛紛驚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現在想想,「現代」似乎就是電影《上帝也瘋狂》中那個從天而降的可樂瓶。實際上,這種關於「現代」的「初體驗」,幾乎是每一個現代人必經的「啟蒙」。班雅明在他短暫生命的最後寫作中,充滿了關於西洋景、紀念碑、溜冰場、煤汽燈、電話機等這些現代事物的童年記憶。在朱大可先生看來,所謂「西方文明」其實就是「美國文明」——
毫無疑問,跟軸心期文明的多元形態截然不同,現代文明只有一種,那就是西方文明,這個文明建立在現代原型發明的堅硬基石之上,它們包括電燈、印刷機、電話、汽車、照相機、電影、電視機、飛機、核能、電腦和網際網路;如果進一步擴展這個譜系,那麼還應包括蒸汽機、鐵路和火車、高速公路、半導體、答錄機、洗衣機、X光、抗菌素、塑膠、信用卡、超市和手機,等等。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在複製這個文明,尋求跟它接近和吻合。這種針對西方文明的趨同性,就是所謂的「現代化進程」。
像樹一樣,每個人都有一個根,這個根就是歷史。如果說現實是天空,那麼歷史便是大地。對每一個當代中國人來說,都會有一個前現代的記憶,這個記憶往往構成一種沉重的歷史感。張維迎先生曾用一篇長達一萬字的文章,記述了自己「所經歷的三次工業革命」。這樣的經歷也常常出現潘石屹先生的夢裡——
我每天都生活在兩個世界,夢中世界和現實世界。夢中世界是土坯房、火炕、小河、老井、玉米麵糊糊、半坍塌的寺院及熱情的鄉親們。現實世界是高樓大廈、空調、暖氣、飛機、電腦。這兩世界從來不互相串,我的夢裡從來沒有出現過這些現代化東西。
對一個現代人來說,歷史不是關於國家大事的高頭講章,不是關於宮廷權謀的精心編纂,而是對生命動態過程的體會和洞見。從某種意義上,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跟百年前的魯迅胡適一代一樣,「幸運」地見證了中國從「古代」到「現代」的變遷。正像余世存先生說的,「從煤油燈、蠟燭光、路燈下的閱讀,到各種電子閱讀器,我們都趕上了。」
在我「耕牧河山之陽」的漫長鄉村經歷中,常常見到人們用火鐮、火石取火,連洋火(火柴)都捨不得用,鐵絲、釘子、軸承、磁鐵、玻璃、塑膠、半導體、鐘錶、汽車、機床等,這些「洋東西」都曾令我久久地癡迷。直到成年後進入城市,那種驚異和迷惑才漸漸散去。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所謂「現代」,是一種關於技術和經濟的體驗——比如互聯網的意義就勝過無數宮廷裡玩弄權術的「偉人」;我認為,只有思想和技術,才代表著人類真正的智慧。
「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現代化」,如今的人們已經忘記這個30年前的「主旋律」。對當代中國人來說,現代是伴隨著「文學熱」一起到來的。從上世紀80 年代開始,自傳性的小說和紀實性的報告文學幾乎成為寫作的唯一樣式,這其實是書籍和閱讀匱乏的結果。對出身草根的當時許多作家來說,除過親身經歷,他們對人類、對世界、對歷史幾乎一無所知。
孟子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童年是文學的,成年是歷史的,正如人生是一種探索,歷史是一種解釋。如果說小說關注的是人,那麼歷史則關注的是社會。嬰兒是不會問為什麼要吃奶,但對一個成年人來說,不免有許多個為什麼。在我四十歲的時候,我開始好奇於所謂的「現代」是怎麼形成的;正像鹽野七生所說,別人寫自己知道的,而我寫自己想知道的。這大概就是關於現代的歷史起源。
「物質生活是一切的基礎,一切進步取決於物質生活的膨脹。」以我個人的經歷和感受,機器已經深深地介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生活產生無遠弗屆地影響乃至主宰。機器所體現的技術不僅改變了現代,也改變了寫作。後現代的「知識爆炸」結束了小說時代的局限,使寫作不再只是一種唯我主義的實施。這就是卡繆(Albert Camus)所說的「寫作的光榮」——「寫作之所以光榮,是因為它有所承擔,它承擔的不僅僅是寫作。它迫使我以自己的方式、憑自己的力量、和這個時代所有的人一起,承擔我們共有的不幸和希望。」
對一個寫作者而言,筆是他一根特殊的手指。傳統時代敬惜字紙,人對著書立言多有敬畏;反對白話文的黃侃誓言「五十以前不著書」,後來他在50歲時去世。寫作並不能彌補人生和言說的有限性。對於這本書,我所敘述的已經遠遠超出我的經歷和體驗,但它依然保留著個人印記——我喜歡文學和文字,也喜歡機械與機器。
關於閱讀
布勞岱爾在《文明史》序言中這樣寫道:「我寫作這本書,旨在讓我們的年輕人不論未來將會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初步瞭解經濟與社會的現實問題,初步瞭解世界的重大文化衝突,初步瞭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總之,在理解歷史的同時,也直接面對他們即將生活的世界。」對現代人來說,歷史是共同的鄉愁;如果歷史是現代人的童年,那麼一切歷史都是鄉土的。應當承認,這是一本由讀者而不是作者寫就的書。
一個的閱歷總是有限的,但文字和書籍幾乎可以無限地拓展這種「閱歷」——閱讀的經歷。在林林總總的前人今人著述中,我常常驚嘆於這些作者的真見卓識。曾有書評家這樣說:「一部好的作品是用別人的頁邊旁白寫成的。」雖然在我看來,本書還算不上「一部好的作品」,但它確實汲取採擷了許多他人新奇有趣的思想。英國詩人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說:「引用古典語錄乃是全世界文化人的說話方式。」中國傳統寫作素有借用「典故」和「成語」的習慣,有時候這頗像在數理化中引用已有的公式和定理。
就本書這種非專業研究的歷史寫作,多少有些讀書筆記色彩; 雖然也有重構與創新,但離不開對前人著述的爬梳、借鑑、取捨和剪裁。對此一般有兩種方式,或是直接引述原文,或是改寫內化成新文。本書選擇了前者,這樣既尊重歷史的真實和他人的原創,也可以保留其文字與思想之美。有專家說,「註解在現代生活中是與一項職業的意識形態以及技術實踐捆綁在一起的。」對於現代人來說,關於人類現代化進程的書籍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作為一個資深閱讀者,我其實是想用一串精彩的書單寫成一本書。——對於不喜「掉書袋」的讀者,我只好在此恭請原諒。
歷史學家威爾・杜蘭說:「歷史編纂不能算是一門科學,它只能算是一個行業、一門藝術和一種哲學——一個搜集史實的行業,一門通過將混亂的材料有意義地排列起來的藝術,一種尋求預見性觀點和啟蒙作用的哲學。」歷史從來都是一個偉大的創新者和偶像的破壞者。「一個新的時代不是開始於一個新的人,而是開始於一種新的理念或一種新的力量。從別人那裡獲取你的理念是危險的,你應當從他們那兒獲取資訊,而觀念就像經驗一樣,必須是你自己的。」本人並非歷史專家,本書也無關學術;寫作本書的最大野心,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為此搜集一些有趣或無趣的歷史資訊,這些資訊或許有關我們這個時代的觀念,即「現代」。
「聖人之言,賢人述之,而或失其指;賢人之言,常人述之,而或失其指」。每本書都有一個不同的語境。歷史既已過去,它只能是一種想像,也是一種有意識的「曲解」——在對諸多「可能」的揭示中呈顯出一種「應當」。在歷史語境中,今天的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使得今天的人總以為自己比前人過得更好,也知道得更多。對這本書來說,我並沒有想證明我知道很多,我只試圖營造一個「語境」,讓每個像我一樣的讀者,可以從中發現歷史的智慧和閱讀的樂趣。
黃侃先生曾說:學問不在於發現,而在於發明。意思是超越資料和史料本身,去發掘某種內在的東西。對很多讀書人來說,《讀通鑑論》比《資治通鑑》更加可貴。歷史的意義並不在於歷史本身,而在於其帶給人的啟發和思考。海耶克說,沒有理論,事實就是沉默的。思想並不是歷史的結果,而是歷史的前提。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說,歷史學家是人文世界的真正的立法者。「我們對歷史特有的態度,和我們引用歷史作為論據的習慣,把事實變成充滿了力量的思想,這種利用過去的做法,正可以追溯到宣示現代到來的年代。」
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人們幻想有一個「文字共和國」(Republic of Letters)。這裡沒有員警、沒有邊界、沒有不平等,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這是一個自由而開放的理想國,寫作與閱讀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寫作或閱讀而成為其中一員。作者創造理念,讀者進行評判。憑藉印刷文字的強大力量,這些觀點和評論廣為傳播,人們在互相學習與批評中走向理性和智性。
一本書的誕生,象徵著這些文字已經脫離作者而進入讀者手中。書是對知識的非人格化,它往往比作者走得更遠,與無數讀者為伴。作為作者,最應該感謝的自然是讀者——沒有您的合作,這本書只是一疊紙而已。寫作與閱讀是一場精神的合謀,因為這份信任與賞識,我應當心存感謝,對每一位良師益友、舊雨新知。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寫作使人精確。我總認為,閱讀的樂趣遠大於寫作的樂趣,正所謂「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閱讀與寫作猶如蛋與雞,寫作來自閱讀,閱讀也來自寫作;無論閱讀還是寫作,都應是一種自我完善,是所謂「君子之學」。對我來說,是因為閱讀才有了寫作,而不是為了閱讀才去寫作。寫作從來都是一個人的醞釀,但從文字到書卻是一次團隊合作,因此我也應感謝這個團隊裡的每一分子。
有人問登山家為什麼登山,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王小波曾說,他的寫作與登山一樣都是反熵(anti-entropy)的,不僅會導致破產,還可能毀了身體,要了命,後來他果然「犧牲」在書桌上。在這本書的寫作中,我一度太過專注,除過吃飯睡覺,每天都是坐在書桌前,完全忽略了身體的存在,結果到一年頭上,便因尿路結石進了醫院。從此我的生活多了一項內容,就是跑步。肉體與精神構成生命,而生命在於運動。
相關書摘 ►《人機文明傳》: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進步,都會將某個高高在上的行業或技能「貶值」為地攤貨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人機文明傳:一部技術枴點上的世界通史》,大寫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杜君立
著名史學家 許倬雲 專序推薦/「豆瓣」8.9分 讀者高度評價
一部用故事組織歷史主軸,又從主軸豐富歷史細節的「技術vs.人類互動版全球史」
從東方主宰到西方崛起,用「科技史觀」推演人類版圖進化;
當君王和朝代不是主軸,戰爭與革命只是場副作用──
一本以技術革命談論數千年人類文明軌跡的大歷史鉅著
什麼是古代?什麼是現代?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世界是怎樣形成的?我們和祖先的生活又有什麼不同?那麼,請跟隨這本書,沿着機器和齒輪的軌跡,回到前世,回到古代,回到歷史。
從石器時代的弓箭,到青銅時代的輪子,人類經歷由工具轉變到機器的旅程。當人類發現時間並馴服時間,人類最終被時間馴服。鐘錶創造了時間,印刷機消除了時間。書本的印刷開展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紡織機和蒸汽機為我們打開了工業時代的大門,火車和輪船打破了空間的區隔,天朝走向沒落,美國成為現代國家的典範。從汽車到電腦,人類根據自己的想像塑造了機器,同時也重新塑造了人類自己,使人類本身越來越像機器,直到被機器取代,這就是現代。
鐘錶、印刷機、紡織機、蒸汽機、計算機如同一座座里程碑,「現代的歷程」就是場終結傳統的歷史,也是人類一步步超越本能,超越自然,超越歷史的歷史。
機器帶給我們豐裕,也帶給我們焦慮。
從科技的革命出發,在這本充滿細節與個人生活改變的世界科技史中,我們將看見許多過往被認定為「當代科技進程」的發明與器械創造,其實應該是決定「當代進程的科技」──當許許多多的技術與人類生活場景再次細密地描寫出來,讀者們將驚覺歷史高度的重複規律──所有的制度/群體安排與資源競逐,都是因為技術革新而起!
不過,人類從蠻荒到「暴富時代」,每一次的技術枴點後,新一輪的現代歷程與翻修,人類的人性與思維本身是否真正的進步?這也是在這本鉅著當中,作者與徵引的各代思想家共同要追問的反思。
人與機器的歷史,將至何處?本書沒有自信滿滿的預測,但爬梳了千來以來,機器顛覆又重整的全球文明秩序主路線。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據財政部統計,國內室內裝修市場每年高達兩千多億元的規模,顯示國人日益重視居家生活品質。台灣房價居高不下,如何透過室內裝修來有效利用空間,並符合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成為國人買房後的首要需求。
多數首購族為新屋添購櫻花廚房產品時,經常會詢問能否提供居住空間的整合裝修服務。有鑑於此,櫻花成立了「櫻花家居」事業體,希望從廚電產品、整體廚房裝修的領域,進一步拓展至整體居家空間,來實現消費者心中的夢想宅居。
智能定製系統縮短溝通落差,保障消費者基本權益
根據統計,消費者面對室內裝修最常見的糾紛包含:不透明的報價、未將客戶生活需求納入設計考量,導致後續施工的追加費用或工期延宕;又或者是與設計師溝通不良導致期待與實際完工產生落差等。
櫻花家居提供「智能定製,全屋裝修」的整體解決方案。智能定製系統可從諮詢、溝通到施工節省人力與時間成本,成為業界第一個提供「免費到府丈量」及「免費3D設計圖提案」服務的品牌商,在客戶確認包含工期的設計提案與完整透明的報價後,櫻花家居會於簽約前提供720度實境環景圖,不僅確保消費者所見即是未來所得,也保障準時完工之權益。
家居生活好夥伴,從需求到健檢維護一路相伴
櫻花家居想要與消費者溝通的是「最符合您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間」,因此訴求重點不在於呈現北歐、日式簡約、美式鄉村等時下流行風格,更希望透過細緻的諮詢過程,依據客戶不同的生活需求,量身訂製最符合其生活型態的居家空間。
裝潢後的保固服務更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議題,櫻花家居了解人的生活方式將隨著生命歷程不斷改變,秉持品牌在地深耕40餘年,曾服務無數台灣家庭的永久承諾,櫻花家居於完工後首年將主動約時間到府健檢,同時也提供終生免費空間檢查及更新規劃的服務,允諾伴隨客戶共同成長,成為最安心信賴的夥伴。
在甫開幕的櫻花家居台中旗艦館(SAKURA HOME)中,展示了五種不同家庭生活型態,以及延伸出的十一種空間案例,不論是單身貴族、小家庭或三代同堂都可以在裡頭找到最適合的空間。
即日起至7月31日,櫻花家居開幕好禮3重送、系統傢俱最低8折起,消費滿額還有眾多好禮相送。如果你心中有一個想要實現的夢想宅居,歡迎前來體驗,櫻花家居為您量身訂製無限可能。
本文章內容由「櫻花家居」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現代的" - Google 新聞
June 22, 2020 at 09:04PM
https://ift.tt/2Nirujk
《人機文明傳》後記:對我而言,所謂歷史只是一種記憶,而寫作是為了抗拒遺忘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現代的"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JbpS94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人機文明傳》後記:對我而言,所謂歷史只是一種記憶,而寫作是為了抗拒遺忘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