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網紅經濟燒不完那些成為Youtuber前要想清楚的事 - 商業周刊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超牆TuesDay」2020年全新改版於1月21日首播,邀請到知名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的共同創辦人 張志祺,一起來討論目前正夯的KOL網紅經濟,與他不斷轉型、不斷嘗試的創新之路。

凌亂的人生步調 造就意想不到的結果

本次節目一開始新增了「牆上有字」單元,由來賓挑選可以代表自己的一個字,並分享選擇的這個字對自己的意義。志祺挑選了「亂」字,「我覺得『亂』出現在我生活的滿多層面,」志祺笑道,「公司的人常常會覺得我滿亂來,會說這個東西我要做了,就會放下很多事情,然後趕快把它抓過來做掉…我人生的滿多事情不是發生在既定軌道上,常不小心脫軌一下,然後就造現在這個局面。」

志祺回憶當初並沒有特別的創業計畫,剛好「資訊設計」的概念開始應用在商業設計上,他有擅長將複雜資訊簡化的企劃朋友,同時自己也是設計出生,兩人起心動念就決定一起來嘗試做了第一個「懶人包」,並把概念延伸到動畫、網站等等,累積了大量的人氣。「它(資訊設計)就變成一個你被貼上的標籤,好像你不做這件事情也怪怪的,所以就開始持續以這個為核心去創業。」

網紅經濟學應用 以個人品牌帶動公司品牌

聊到創立Youtube頻道的契機,志祺表示真的開始經營公司後,才發現經營公司需要大量的夥伴與合作關係。尤其當公司名聲已經發展到一個瓶頸時,到底該如何突破現況、繼續擴大聲量?就是要建立強烈的個人品牌。

「當你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不會想到去找品牌來幫忙,而是想到請某個人來解決。像我今天要販售商品,我不會想到去找奧美,而是先向大中請教。」

「圖文不符」提供的產品五花八門,包括遊戲、互動網頁等許多創新的行銷手法,如果是被動接受企劃公司合作,可能會處處受限,但如果是以KOL個人身份被請教的話,就有可能替公司拿到更好更多的案子。開拓案源外,同時能提高對專案的掌握程度,是志祺跟同事們想要建立KOL品牌的主要原因。

「當Youtber」是策略而不是目標

根據國內外調查,Youtuber已超越律師、醫生,成為中小學生中熱門的未來職業目標,針對這樣的現象,志祺有什麼看法與建議呢?

「我的建議就是不要做Youtuber,不.要.做。」

志祺坦言Youtuber是一個相當辛苦的職業,「我做了非常非常多的連續創業,包括動畫、設計,但我覺得Youtube是這裡面最複雜的事情。」從一開始的腳本企劃、拍攝、剪輯,到後面的團隊溝通、社群維護等等,經營Youtube頻道背後的準備工作包羅萬象,若不是具有相關知識,執行起來十分艱難。

「當Youtuber不是一個目標,它其實是一個策略,你要先自問:當Youtuber是為了要達成什麼樣的事情?」

只單純「想當Youtuber」是相當飄渺、危險的,不該只看到百萬訂閱的少數佼佼者,而是把經營頻道當作真正目標的手段與策略,並透過先參與相關公司、團隊累積實力,找到目標當機立斷執行,持續努力培養,才能夠漸漸有所收穫。

在短短三十分鐘的節目中,志祺也提到許多創業經歷、以及如何經營Youtube頻道的建議,更透露了當初要從一個宅宅轉型成螢光幕前Youtuber的心路歷程,想知道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本集完整影片中


鎖定每兩週一次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直播節目「超牆TuesDay」,來自多種職場的專業來賓,等你一起來探索更多牆外面的世界!
《超牆TuesDay》

來自於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超牆青年計畫」,內容包含國際參與、職涯發展及公共參與,三大領域的青年達人與業界菁英,結合facebook直播形式,期待透過主持人與來賓的對談經驗分享,幫助青年族群突破原有舒適圈的「牆」,看見更寬廣的世界、更多元的職涯、以及職業樣態,系列直播已執行第三年,商周於109年首度承接製作與執行。

張志祺 個人小檔案

YouTube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
從唸都市計畫學系到議題設計職場,從幕後到幕前,從圖文不符到志祺七七,在六成小孩想當網紅的年代,張志祺一次又一次透過不同的媒體形式發聲, 在網紅圈中創造屬於他的特色、聲量與影響力。

Let's block ads! (Why?)



"複雜的" - Google 新聞
April 15, 2020 at 10:03AM
https://ift.tt/2RDtOUF

網紅經濟燒不完那些成為Youtuber前要想清楚的事 - 商業周刊
"複雜的"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d3dcyJ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網紅經濟燒不完那些成為Youtuber前要想清楚的事 - 商業周刊"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