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雖未到刺梨豐收季節,但在位于水城縣的貴州初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已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主要從事刺梨加工的初好農業,這次的生産“主角”變成了楊梅。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水城縣發耳鎮早熟楊梅銷路受阻。初好農業伸出援助之手,到發耳鎮收購楊梅,加工成楊梅汁等深加工産品,訂單源源不斷。
相比貴州其他楊梅産區,發耳的楊梅貴在一個“早”字。
進入5月,驅車行至水盤高速,幾十公裏長的發耳楊梅基地環山公路上,停滿了上百輛私家車,都是奔著剛成熟的發耳楊梅而來。
提前近一個月上市,發耳楊梅因果大形正、酸甜味濃的良好品質,贏得了周邊許多遊客的青睞,成為鎮上的一塊金字招牌。
因“梅”而起,因“梅”而聚。此情此景對于吃慣了10多年“煤飯”的發耳鎮村民而言,似曾相識。
早在2002年,發耳就首次引進楊梅種植。
然而,“梅”景不長,伴隨著發耳電廠和發耳煤業的拔地而起,這個曾經的水城縣“菜籃子”一下子變成了富庶的“煤鎮子”,成為一個工業重鎮。
“城裏有的發耳也有,城裏沒有的發耳也有。”這是發耳人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既充滿了身為發耳人的自豪感,又從側面反映出發耳鄉鎮經濟的活躍。
工業強,則吸附力強。圍繞煤電産業掙快錢成為了發耳大多數村民的捷徑之選,昔日家家戶戶寶貴的一畝三分地逐漸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有的土地甚至被撂荒。
為實現“兩條腿”走路,加快向特色農業和高效農業邁進,發耳鎮果斷決定——
充分發揮地理位置優勢,利用亞熱帶河谷氣候的“溫室”特點,靠早熟且優質的農作物,搶佔市場先機,贏得顧客口碑;
充分優化農業産業結構,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和合作社的帶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充分利用資源合理配置,大力發展“生態、高效、特色、現代”的特色水果産業,取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統一”。
2012年,發耳鎮再次將目光聚焦到這片熱土上曾璀璨過的紅色珍寶——楊梅,選擇其作為全鎮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試水”之果,退耕還林大規模種植。
小小楊梅果,摘出致富路。而今,鎮內6300余畝梅園,共計帶動1600余戶農戶實現增收致富,年産優質楊梅千噸以上。
“我家楊梅種了8畝多地,種了10多年了,收入可比種玉米強多了。”發耳鎮營昌村村民李德國一臉笑意。
從“煤”到“梅”,以“梅”為“媒”。2018年至今,發耳鎮通過舉辦楊梅節、旅遊體驗採摘活動等一係列措施,持續帶動當地梅農“甜蜜”增收。
楊梅,給發耳鎮帶來的不僅僅是增加農戶收入的表象,更凸顯出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成效。
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做大做好“果”文章,已成為發耳鎮村民的集體共識。
目前,除楊梅之外,發耳鎮還種植蜂糖李9000畝,覆蓋貧困戶1062戶;種植瑪瑙紅櫻桃10275畝,採取“櫻桃協會+農戶+超市+電商”模式運行。加上其他水果,全鎮精品農業超過4萬畝。
“圍繞‘早’字下功夫,發耳鎮將繼續以産業結構調整為方向,全面優化水果、蔬菜、養殖産業,做強示范果園,叫響生態水城·璀璨發耳這張名片,實現脫貧攻堅總目標。”發耳鎮科技副鎮長何政信心滿滿。
一片片荒山轉變為一座座果園,隨著農村産業革命的持續推進,農業産業結構的持續調整,發耳將迎來更加嶄新美好的明天。(記者 陳江南)
"現代的" - Google 新聞
June 22, 2020 at 09:29AM
https://ift.tt/310hIe1
水城縣發耳鎮:煤電重鎮“梅”果甜蜜 - 新華網貴州頻道
"現代的"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JbpS94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水城縣發耳鎮:煤電重鎮“梅”果甜蜜 - 新華網貴州頻道"
Post a Comment